人类发展的模式是生理发展过程、认知发展过程和社会性情绪发展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三者往往同时发生作用,比如婴儿对母亲作出微笑回应,是身体能力、理解能力和以微笑表示积极回应的共同作用。
发展的阶段包括胎儿期、婴儿期(18-24m)、童年早期(婴儿末期-6岁)、童年中晚期(6-11)、青春期(10-22)。许多研究者将发展看作一个毕生过程。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包括“天性”与“教养”-遗传和环境哪个更重要,量变与质变-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之争,早期经验与后来经验的作用。偏向“天性”的强调基因,将发展描述为一系列蜕变;偏向“教养”的强调环境经验,将发展看作一个渐进过程。强调早期经验认为任何心理都可以回溯到轨迹上的某个点,强调后来经验的认为发展像潮起潮落的河流。柏拉图认为经常被摇动的婴儿会成为运动员,弗洛伊德理论者支持早期经验更加重要。早期经验者认为婴儿的第一年如果营养不良将永远无法发展到最佳,而后来经验者认为儿童具有心理恢复能力,人们给予后期发展的关注太少。
一项针对570名孩子的研究指出,5岁时看的教育电视节目(芝麻街)越多,成绩就越好,男孩的这种倾向更明显。而学前期看暴力电视的女孩高中成绩相对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