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理论存在着无以伦比的实用价值。
儿童发展心理学存在不同的派别,心理学家的不同经历决定了研究方向。Erikson流浪漂泊自我追寻影响了他的自我发展理论(想要把我自我的流浪艺人);Piaget的家庭环境和良好教育促使他研究认知发展(正常人的智慧如何运作)。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否一门科学?科学并不取决于研究的对象,而取决于研究的方法。我们必须运用一套特定的程序来获取信息,把事实和想象进行区分。科学研究必须是客观的、系统的和可检验的。科学方法是获得正确信息的有效途径,它包括几个步骤:研究问题的概念化、收集数据、得出结论以及不断修正研究结论和对应的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派别:
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人格三重结构,本我(本能)、自我(人格执行者)、超我(道德)。心理发展五个阶段:口唇期1.5、肛门期3、性器期6、潜伏期(青春期前)、生殖期。
Erikson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行为的驱动力是社会性的,希望被其他社会成员接纳的愿望。强调毕生发展,而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在生命早期已经塑造。八个发展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 安全感)、自主对自我怀疑(1-3 自我控制)、主动对内疚(3-5有目的责任感内疚感)、勤奋对自卑(6-青春期 克服自卑发展能力)、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0-20 探索不同角色发现自己真正身份,形成积极的自我;如果自我认识是外部强加的将形成混乱)、亲密对孤独(20-30 建立亲密关系,放弃一些隐私和独立) 、繁殖对停滞(40-50 帮助下一代,质疑自己对下一代无力)、自我实现对失望(60- 回顾往事)
认知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认知建构暗含两个过程“组织与适应”。适应有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认知发展模型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青春期 想象中的父母)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认知理论:以社会行为和文化行为来描述儿童发展,知识是个体适应和合作的产物,知识并不产生于个人内部,而是个体与同一文化下的人与物相互作用产生,促进知识的最佳方式是与他人互动,参与他人的合作性活动。儿童与有经验的成人或同伴的社会互动对促进其认知发展非常必要。
信息加工理论:创立者首推计算机,计算机的逻辑运算方式是否能揭示人类思维运作的方式。硬件类比大脑,软件类比人类思维认知。强调人脑对信息的操作、监控和策略的使用。
行为和社会认知理论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当一个非条件刺激和一个条件刺激成对呈现多次后,即使不出现条件刺激仅仅呈现非条件刺激也能引起条件反射。人类的许多恐惧心理都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习得。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的后果(奖赏、惩罚)会改变行为发生的频率。奖赏和惩罚塑造了个体的发展。
社会认知理论:同时关注了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的一种行为理论。行为、环境、认知三者互相影响。。Bandura研究模仿-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习得行为。
习性学观
起源于习性学:科学的研究动物行为。人的行为受到生物和进化因素的强烈影响。强调发展中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印刻”-小鹅将第一眼看到的动物看成母亲。Bowlby的依恋理论认为生命第一年对看护者形成的依恋对一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生态学理论
Bronfenbrenner认为发展受五大环境系统的影响:微系统(生活环境)、中系统(为系统中的联系和作用)、外系统(个体未直接参与的)、宏系统(文化环境)、时序系统(生活环境和心理特征随时间推移所具有的恒定或变化)
折衷的观点
没有一个单独的理论可以完全解释儿童心理发展。每一个都有作用:潜意识、毕生发展、认知发展、环境影响、生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