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学会,克里希那穆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osophical_Society
Theosophical Society,成立于1875年,是一个世界性的团体,其宗旨是在继承以前的神学思想的基础上,推动神学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希腊和亚历山大新柏拉图哲学家的神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Theosophical Society的功能是作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强调人类文化的共性。
Theosophy一词来自希腊文theosophia,由两个词组成:theos(”神”、”神 “或 “神”)和sophia(”智慧”)。因此,Theosophia可译为 “众神的智慧”、”神圣的事物中的智慧 “或 “神圣的智慧”。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rder_of_the_Star_in_the_East
东方星辰会是一个国际组织,1911年至1927年,总部设在印度贝纳雷斯(瓦拉纳西)。它是由金奈阿迪亚尔神学会的领导层建立的,目的是为世界准备好迎接弥赛亚实体的到来,即所谓的世界导师或弥勒佛。随着OSE在许多国家的扩展,OSE在世界各地获得了成员;大约在1926年,其多样化的成员中,有三分之一的成员与神道会没有关系。OSE的前身是 “旭日勋章”(1910-11年,也是在贝纳雷斯),后继者是 “星星勋章”(1927-29年,总部设在荷兰奥门)。该组织的前身是在主要的神论者发现了当时正值青春期的南印度婆罗门教徒吉杜-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年)可能成为新的救世主的候选人后成立的。近二十年后,克里希那穆提拒绝了弥赛亚的角色,否定了骑士团的使命,并在1929年解散了OSE的继承者。这些组织的成立和活动,以及OSE的继承者在很大程度上出乎意料的解散,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公众的兴趣。它们也导致了神学会的危机和神学会的分裂。
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创作的1990年代美国电视连续剧《年轻的印第安纳·琼斯编年史》中的一集“贝纳雷斯(1910)”在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发现和OSE成立前后在贝纳雷斯(Benares)举行。长达一个小时的事件(或同情的)描述了这些事件和相关事件。包括系列探索虚构人物印第安纳琼斯的童年和青年; 在这一批中,主角遇到了男孩Krishnamurti,Besant和Leadbeat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ia_Montessori#cite_note-79
1938年,蒙台梭利(The Montessori)受神智学会邀请到印度进行培训,并于1939年带着儿子和合作者马里奥(Mario)离开荷兰。
自1907年以来,蒙台梭利就一直与神学学会建立私人联系。旨在教育印度穷人的神学运动被作为蒙特梭利教育的一种解决方案。
蒙特梭利于1939年在马德拉斯神学学会Theosophical Society)接受了培训,并打算在各所大学进行巡回演讲,然后返回欧洲。当意大利于1940年在德国一侧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在英国及其殖民地以敌方外国人的身份拘禁了所有意大利人。实际上,只有马里奥·蒙台梭利(Mario Montessori)被拘禁,而蒙台梭利(Montessori)自己则被限制在神学学会大院内,两个月后马里奥(Mario)与母亲团聚。

假面舞会-Masquerade

了解这个概念,是从卡朋特的一首歌The Masquerade。

Are we really happy with this lonely game we play, 
在这个孤独的游戏中 我们真的快乐吗
Looking for the right words to say? 
寻找着合适的话语去诉说
Searching but not finding understanding anyway, 
寻找着 却未发现
We’re lost in this masquerade. 
我们迷失在了这场化妆舞会中
Both afraid to say we’re just too far away 
我们都害怕承认 彼此已经相隔太远
From being close together from the start. 
一开始就彼此封闭
We try to talk it over, but the words got in the way 
试图交谈 但却欲言又止
We’re lost inside this lonely game we play. 
我们已经迷失在这个孤独的游戏当中

歌曲优美,歌词漂亮。也说出了这个单词的内涵。歌曲的作者Leon Russell(1942年4月2日[1] – 2016年11月13日),他的“ A Song for You ”已有超过200位艺术家录制,他的“ This Masquerade ”超过75位,和Neil Young、Eric Clapton、Bob Dylon等大佬都有合作。

Leon Russell Billboard.jpg
也是很酷的一个哥们

假面这个物品在很多文化中出现。比如威尼斯假面:

18世纪以前,威尼斯居民生活完全离不开面具,人们外出,不论男女,都要戴上面具,披上斗篷,这专属于威尼斯的面具就是那有名的“包塔”(Bauta)。
早在公元13世纪,威尼斯就有法律规范面具的使用。威尼斯人把面具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人们从不知道威尼斯人具体是何年开始戴面具的,十六世纪,身著斗篷,面具的造型依然未获准,但「面具客」(Masquerade)仍旧穿梭于威尼斯的街道巷衢之中,他们有的是密会情人,有的是躲避仇家的追杀,无论如何,十六世纪的威尼斯,「面具」仍然横行于其中.在18世纪之前,法律允许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戴着面具去工作和生活。具体说来是从每年的10月5日起到第二年的6月10止——长达8个月。至于10余天的嘉年华狂欢节和为期40天的斋戒日更是面具不离身。拿破仑挥兵南下,征服了威尼斯,瓦解了残喘多世纪的「面具客」,从此面具客销声匿迹,直到西元1979年的现代嘉年华才再度复活。

以及斯克利布为奥贝尔所写的歌剧《古斯塔夫三世》,别名《假面舞会》。

古斯塔夫三世准备开一场舞会,他邀请好友雷纳托的妻子阿米莉亚参加,因为他也深爱着她。他的僮仆奥斯卡警告有人想谋害他的生命时,古斯塔夫三世并不在意,他甚至嘲笑女巫乌丽卡的预言。
  乌丽卡先在她的小屋秘密接见阿米莉亚,她要的是能够遗忘古斯塔夫三世的秘方。然后,乌丽卡又告诉乔装前来声算命的古斯塔夫三世他会死在一位朋友之手。
  阿米莉亚在午夜时分单独来到断头台找寻遗忘之草,古斯塔夫三世则尾随而至,两人互相宣告彼此的爱意。此时,雷纳托赶来通知古斯塔夫三世提防刺客,并答应代替他领着蒙脸的阿米莉亚抵达安全之地。然而,刺客逼着阿米莉亚暴露身份。雷纳托在羞怒交加的情况下,决定和刺客合作报仇。他在总督的舞会上刺杀古斯塔夫三世,但古斯塔夫三世早有悔意,准备让雷纳托夫妇一起返回英国。可是大错仍然铸成,古斯塔夫三世临死向雷纳托保证阿米莉亚的清白,并宽恕了所有人。

宗萨仁波切也在他的一部电影里表现了类似的剧情。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855043/

每隔十二年,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森林裡,挑选出来的人们戴上面具,隐藏性别,放下世俗身分,彷彿死去般的过著为期两週、与世隔绝的奇异戒律生活。在等待的日子裡,歌声无尽,舞不停歇,有人静心修炼,也有放不下尘俗的人打探彼此底细、无法抵抗原始的欲念。这是真实与虚假的界线,生与死的空隙,面具拿下即是毁灭。 
  以《高山上的世界盃》一鸣惊人的不丹导演钦哲诺布,将修行求道转化为现代乡野奇谭,融合传说、禅语故事、舞台演出、梵唱琴颂等多重艺术形式,展开另一场悉达多的探索之旅。人性与神性的拉扯中,吟唱出千古不变的生命之歌。周迅、梁朝伟添画龙点睛的客串演出,更添意趣。 
  「有时,我们必须创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见真理」──钦哲诺布

面具代表一种对自我外在的隐藏。人总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局限,对自己形象(自我视角)的局限,他人对自我看法的局限。自我意识不会接纳纯粹的自己,而要维持一个想象中的自己。所以自我分裂为几个部分,一个是内在自我,一个是想成为的自我,理智会审视这两者的差距,一个是他人眼中的自我,自我意识不断作出调整,不能不变的存在。

使用面具以后,自我被隐藏,外貌、表情都不能被看见,呈现出来的只有面具。这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自己似乎无需再去成为想象的自己,别人也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目。

MindStorms阅读笔记一

前言,引言,第8章

前言 童年的齿轮

把玩齿轮成了我最喜爱的一项消遣。
齿轮把很多无比抽象的概念变成可以在我的头脑里运转的思维。
皮亚杰所说的同化几乎完全侧重于认知层面。但是这里面还应该有情感的因素。这一类的同化让我对数学产生了某种正面、积极的情绪。
慢慢地,我开始领会到学习的真谛:一件事情,如果你能把它融会贯通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中,那它就会变得异常简单。
对学习的理解必须是缘起的。所谓“学习的法则”,就是新的知识结构如何从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长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构建逻辑和情感联系。
你可以成为一个齿轮,你可以将自己代入到齿轮的运动中,从而理解它的机理。正是这种抽象和具象并存的双重关系,赋予齿轮一种力量,一种让人深深爱上数学的力量。
这是我的个人经历,不能假想在每个孩子身上以完全一样的形式重复。
齿轮所不能完成的,计算机也许可以。计算机就是机器里的海神普罗透斯,其本质在于它的普遍性,它的模拟能力。

引言 给孩子的计算机

对计算机如何增进思维以及改变知识的获取方式,我认为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帮助人们思考这个想法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但是这些影视作品里从来不曾提到有了这样全知全能的计算机,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或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会有何种程度的改变。
计算机不仅是一个工具,它对我们的心智有着根本和深远的影响,即便它并不在伸手可及之处,它的存在也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思维。
长期以来,因为种种文化的原因,绝大多数人对科技产生了隔膜,但这样的时代行将结束。很多孩子从小生活在充满科技产品的环境,却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些可以产品属于异类。在我看来作为太空时代新发明的微型计算机所能做到的就是超越种种障碍,渗透到所有孩童的个人世界。
计算机能做些什么,社会又允许计算机做些什么,这两者有着天差地别。

Human Advancement Research Community

https://harc.ycr.org/

作为Y Combinator Research的一部分,HARC的使命是通过发明让所有人更深入地了解并更深入地理解的技术来确保人类智慧超越人类力量。在我们日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每个人的行为都以复杂和无形的方式影响着数十亿人。因此,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必须能够获得技术,使他们能够建立自己对世界及其系统的理解,从而认真负责地采取行动。

我们在最广泛的背景下研究技术,包括:通信技术(从口语发明到互联网聊天),智力工具(如科学方法和计算机模拟),媒体(从洞穴绘画到视频游戏),以及社会制度(包括民主和公共教育)。我们专注于我们认为今天创建的结构将对未来产生最大影响的领域,并且最有利于在营利性世界之外拥有专用资源。目前,这些领域包括编程语言,界面,教育和虚拟现实。

我们对技术的共同愿景结合了广泛的长期观点和强烈的道德感。我们关注遥远的过去以及遥远的未来。我们拒绝在人文,艺术和科学之间创造的人为界限。我们力求在思想和道德方向上引导人类技术,始终牢记一项技术的目标和它如何影响现实中的人性。

编程人物史

列表来自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y-BSymrAA 中Walter Bender的演讲

Allen Kay defined technology as anything invented after you were born

Marvin Minsky Marvin focused on in machine learning

Seymour Papert Seymour focused on people learning 

Mindstorms:Children Computers and Powerful Ideas (1980)
The Children’s Machine: Rethinking School in the Age of the Computer (1992)

Jerry Wiesner one of the cofounders of the Media Lab at MIT former president of MIT

Cynthia Solomon was the probably the first logo teacher in a real logo teacher in a classroom she was one of the co-inventors of the logo language
20 things to do with a computer 

Nicholas Negroponte (born December 1, 1943) is a Greek American architect. He is the founder and chairman Emeritus of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 Media Lab, and also founded the One Laptop per Child Association (OLPC).

Gary Stager is a recognized pioneer in 1:1 computing, online learn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for all students. He has taught learners from preschool through the doctoral level and spent 35 years helping teachers around the world embrace technology as way of amplifying the potential of each student.

https://www.sugarlabs.org/

Sugar is an activity-focused, free/libre open-source software learning platform for children. Collaboration, reflection, and discovery are integrated directly into the user interface. Through Sugar’s clarity of design, children and teacher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use computers on their own terms. Students can reshape, reinvent, and reapply both software and content into powerful learning activities. Sugar’s focus on sharing, criticism, and exploration is grounded in the culture of free software (FLOSS)

John Gilmore (born 1955) i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the Cypherpunks mailing list, and Cygnus Solutions. He created the alt.* hierarchy in Usenet and i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the GNU project.

ZERO-KNOWLEDGE的Freedom Syste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Zero_Knowledge_Systems

https://www.wired.com/1999/02/zero-knowledge-nothing-personal/

介绍系统

https://www.theregister.co.uk/2001/10/05/zeroknowledge_bags_anonymity_service/

为什么失败?

The sudden suspension may have come as a shock, but not a surprise. Privacy mavens contacted by SecurityFocus said they saw little evidence that Freedom was being used.

“I get only a few hits from ZKS, but I get only a few hits from anonymizers of any kind,” said John Young, a New York City architect who operates Cryptome, a site dedicated to airing documents that deal with the world intelligence community. “What most of us were concerned about was how long they could keep it up.”

ZKS co-founder Austin Hill conceded that Freedom never really took off.

“This was purely a business decision,” Hill said. “Initially we got incredible response for the premium services, but we knew we were dealing with early adopters. But soon we saw the transfer into the mass market just didn’t carry over. The subscription rates really plunged.”

Hill declined to disclose subscriber numbers.

ZKS made a huge splash in the world of privacy-aware Netizens when it announced Freedom in 1998. Back then, the Internet was still riding high. High, too, was anxiety over unscrupulous governments and corporations that might monitor Internet users’ every click and keystroke. The looming combination of Web cookies, server logs and purchase histories, many feared, would lead to the compilation not just of what people bought, but what they wrote, what they read, and every aspect of their on-line identity.

https://www.freehaven.net/anonbib/cache/freedom2-arch.pdf

教育笔记-儿童发展2.1

一个好的理论存在着无以伦比的实用价值。

儿童发展心理学存在不同的派别,心理学家的不同经历决定了研究方向。Erikson流浪漂泊自我追寻影响了他的自我发展理论(想要把我自我的流浪艺人);Piaget的家庭环境和良好教育促使他研究认知发展(正常人的智慧如何运作)。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否一门科学?科学并不取决于研究的对象,而取决于研究的方法。我们必须运用一套特定的程序来获取信息,把事实和想象进行区分。科学研究必须是客观的、系统的和可检验的。科学方法是获得正确信息的有效途径,它包括几个步骤:研究问题的概念化、收集数据、得出结论以及不断修正研究结论和对应的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派别:

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人格三重结构,本我(本能)、自我(人格执行者)、超我(道德)。心理发展五个阶段:口唇期1.5、肛门期3、性器期6、潜伏期(青春期前)、生殖期。

Erikson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行为的驱动力是社会性的,希望被其他社会成员接纳的愿望。强调毕生发展,而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在生命早期已经塑造。八个发展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 安全感)、自主对自我怀疑(1-3 自我控制)、主动对内疚(3-5有目的责任感内疚感)、勤奋对自卑(6-青春期 克服自卑发展能力)、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0-20 探索不同角色发现自己真正身份,形成积极的自我;如果自我认识是外部强加的将形成混乱)、亲密对孤独(20-30 建立亲密关系,放弃一些隐私和独立) 、繁殖对停滞(40-50 帮助下一代,质疑自己对下一代无力)、自我实现对失望(60- 回顾往事)

认知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认知建构暗含两个过程“组织与适应”。适应有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认知发展模型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青春期 想象中的父母)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认知理论:以社会行为和文化行为来描述儿童发展,知识是个体适应和合作的产物,知识并不产生于个人内部,而是个体与同一文化下的人与物相互作用产生,促进知识的最佳方式是与他人互动,参与他人的合作性活动。儿童与有经验的成人或同伴的社会互动对促进其认知发展非常必要。

信息加工理论:创立者首推计算机,计算机的逻辑运算方式是否能揭示人类思维运作的方式。硬件类比大脑,软件类比人类思维认知。强调人脑对信息的操作、监控和策略的使用。

行为和社会认知理论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当一个非条件刺激和一个条件刺激成对呈现多次后,即使不出现条件刺激仅仅呈现非条件刺激也能引起条件反射。人类的许多恐惧心理都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习得。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的后果(奖赏、惩罚)会改变行为发生的频率。奖赏和惩罚塑造了个体的发展。

社会认知理论:同时关注了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的一种行为理论。行为、环境、认知三者互相影响。。Bandura研究模仿-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习得行为。

习性学观

起源于习性学:科学的研究动物行为。人的行为受到生物和进化因素的强烈影响。强调发展中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印刻”-小鹅将第一眼看到的动物看成母亲。Bowlby的依恋理论认为生命第一年对看护者形成的依恋对一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生态学理论

Bronfenbrenner认为发展受五大环境系统的影响:微系统(生活环境)、中系统(为系统中的联系和作用)、外系统(个体未直接参与的)、宏系统(文化环境)、时序系统(生活环境和心理特征随时间推移所具有的恒定或变化)

折衷的观点

没有一个单独的理论可以完全解释儿童心理发展。每一个都有作用:潜意识、毕生发展、认知发展、环境影响、生物因素。

教育笔记-儿童发展1.2

人类发展的模式是生理发展过程、认知发展过程和社会性情绪发展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三者往往同时发生作用,比如婴儿对母亲作出微笑回应,是身体能力、理解能力和以微笑表示积极回应的共同作用。

发展的阶段包括胎儿期、婴儿期(18-24m)、童年早期(婴儿末期-6岁)、童年中晚期(6-11)、青春期(10-22)。许多研究者将发展看作一个毕生过程。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包括“天性”与“教养”-遗传和环境哪个更重要,量变与质变-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之争,早期经验与后来经验的作用。偏向“天性”的强调基因,将发展描述为一系列蜕变;偏向“教养”的强调环境经验,将发展看作一个渐进过程。强调早期经验认为任何心理都可以回溯到轨迹上的某个点,强调后来经验的认为发展像潮起潮落的河流。柏拉图认为经常被摇动的婴儿会成为运动员,弗洛伊德理论者支持早期经验更加重要。早期经验者认为婴儿的第一年如果营养不良将永远无法发展到最佳,而后来经验者认为儿童具有心理恢复能力,人们给予后期发展的关注太少。

一项针对570名孩子的研究指出,5岁时看的教育电视节目(芝麻街)越多,成绩就越好,男孩的这种倾向更明显。而学前期看暴力电视的女孩高中成绩相对要差。